
受疫情影响,原本在全球汽车销量惨淡的情况下,新能源汽车的表现其实还不错。但祸不单行,近期一份国外的报告透露出了新能源市场的危机。
据外媒报道,近日,锂离子电池行业专业信息提供商BenchmarkMinonalIntelligence发布了一份报告数据显示: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导致整个锂离子电池供应链物流放缓,并已危及到全球各地的生产和使用。巧的是,比亚迪却在这时发布了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成功地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
原因并不单一
01·
锂电池断供危机背后原因并不单一
导致锂离子电池供应链面临断供风险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今年因疫情导致的很多工厂关停。锂电池的多个原料产地均出现了限制性因素:其中,澳大利亚作为锂的主要生产国,要求采矿和勘探公司协会的成员严格注意洲际旅行限制;在南美洲,智利实施了全国禁令、圣地亚哥部分地区处于隔离状态等;在非洲,由于南非的边境和港口关闭,加上原材料钴的生产国刚果实施隔离政策,钴的供应面临中断。
(图片来自:360网站)
另一方面,全球运输限制和物流滞后等因素也成为锂电池供应紧张的关键原因,这使全球电池产业链上的每一环都对原材料供应和向客户交付成品的能力感到担忧。企业为了求生存,可能会选择退而求其次,例如就近选择原料或者零部件,这在很大程度既影响锂电池的品质,也会改变全球物流的格局。
实现技术提升
02·
比亚迪“刀片电池”面市,实现技术上提升
近日,比亚迪正式发布了刀片电池,并选择了比亚迪汉作为搭载这款新电池的第一款车型。选择在这个时间段发布自己的电池,比亚迪堪称机敏。
刀片电池实则是比亚迪多年一直在研究的磷酸铁锂电池的升级版。磷酸铁锂电池一直因为能量密度低、低温性能差而被边缘化,早在2017、2018年比亚迪也被迫让新能源乘用车磷酸铁锂电池逐渐退出市场并全面换装三元锂电池。而如今,比亚迪选择重新祭出自主研发的磷酸铁锂电池,也是因为在之前的技术上实现了提升。
刀片电池在体积能量密度上比传统铁电池提升了50%,成本却下降30%。以比亚迪汉为例,其综合工况下的续航里程能够达到605公里(和三元锂电池水平相当),百公里加速3.9秒。在大幅提升系统质量能量密度以及体积能量密度的同时,由于去掉了模组这一层中间结构,使得电池系统的复杂度大幅下降,由此也带来了更高的产品稳定性和更低的故障率。发布会现场的“针刺穿透测试”也证实了这一点(在同样的测试条件下,三元锂电池在针刺瞬间出现剧烈的温度变化,表面温度迅速超过500℃并开始剧烈燃烧;传统磷酸铁锂块状电池无明火、有烟,表面温度达到200℃-400℃;“刀片电池”在穿透后无明火、无烟,电池表面温度仅有30℃-60℃)。
//
新的替代?
03·
“刀片电池”是否能成为新的替代?
当然,对于刀片电池的了解,目前大部分数据来自官方或者一些试验。而真实的使用情况还有待求证。刀片电池能否成为三元锂电池的替代品都成为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对于刀片电池的面市,业内也发出了不同的见解。
(图片来自:新浪汽车网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名誉理事长付于武表示其是创新的成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我们该点赞。不断地追求能量密度提高,也要不断地坚守安全这道防火墙,同时突破原有的局限,比亚迪在创新的路上走出了很好的一步。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电动汽车分会名誉主任陈全世则认为,磷酸铁锂电池的回归,不应讲的太大。从物理角度来说它去掉多余的组建,在重组技术取得了突破,但是从化学角度来讲,它是有天花板的。
清华大学汽车工程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宋健指出,刀片电池只是提高了体积比能量,并未提高重量比能量,意义不大。但如果真的降低了成本,还是有积极意义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常务副会长董扬表示,“目前三元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虽弱于磷酸铁锂电池,但也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燃烧事故比例远低于传统汽油汽车,是当前世界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电池类型。”
还有相关业内人士表示,刀片电池只是在磷酸铁锂电池的基础上做了改进,而不是科技的颠覆创新。
(图片来自:新浪汽车网站)
从一些专家的观点能够准确的看出,质疑还是存在的,对于三元锂电池的肯定也间接说明立场。所以,至于现在对刀片电池下一个结论还为时尚早,市场反馈才能作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当然,不管是比亚迪老总的激情陈述,还是业内不同的见解,这些只能成为消费者参考的依据,而不能代表市场的抉择,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仍将面临“长跑”的挑战赛。但其出现的确是一个机遇,如在技术上不断改善和提升,或将赢得某些特定的程度市场占有率。
END












